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迎红曾指出,“配额制意味着区别性原则取代了人民主权的普遍性原则,导致了新的歧视,与平等原则相背离。”对于这一点,许多女性政客也表示赞同。比如吕秀莲就曾表示,“配额制虽然很仁慈,但既不公平也不光荣。”一些顺利当选的女议员甚至要求废除这项制度,因为她们已证明自己与男议员一样能力出众,无需配额席位的庇佑。
罗格斯大学政治学副教授Mona Lena Krook在出版于2009年的著作《女性参政配额制:性别与候选人选拔改革》(Quotas for Women in Politics:Gender and Candidate Selection Reform Worldwide)中逐条驳斥了上述反对配额制的意见。她首先指出,从供需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参政对于女性而言成为更现实有利的选择,从而促使优秀女性积极投身政治(供给);同时,在平权制度监督下,各政党有义务发掘优质女性候选人(需求),这样就避免了配额制对女议员“质量”的损害。她在研究英国、瑞典、阿根廷、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各国议会中的女性议员行为后进一步发现,她们的出席率和投票率与男性议员不相上下,在提案数量、提问和发言次数方面甚至显得更为活跃。黄长玲的研究也显示,在国民党和民进党中凭借配额制当选的女议员在提出动议和草案方面比男议员和未借助配额制当选的女议员更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