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汉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瀛与勾吴的渊源

[复制链接]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963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1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泰伯是日本人的祖先?

  原创于: 2015-06-28 16:34:01

  标签: 荆楚文明,东亚文明,日本祖先,中华崛起

  
泰伯是日本人的祖先?


  
——读《荆楚文明与东亚文明》随感


  
龙谐:邱望达2015628


  1990年,无锡县堰桥镇民间筹资兴建吴文化公园,吴文化公园坐落在镇东南角的西高山上。相传,孙权母亲在山上建了一座庙,常年在庙里吃斋念佛,庙门前的千年古银杏树是孙老夫人栽种,但在文革期间被移走了。新建吴文化公园由北向南的布局:北山建庙,中间吴地名人堂、三百六十行无锡泥人陈列馆、封建科举制度陈列馆,南山吴地农耕蚕桑文化陈列馆、灵犀台、玉蟹宫、民间传说景点、碑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当时正在堰桥中学读高中,参加了建公园的义务劳动,庙内二尊汉白玉佛像由泰国赠送,当时最难理解的是日本人对吴文化公园的捐款,并说日本人是吴地老祖宗泰伯的后人。

  据于流波《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第八章荆楚文明的古老因子和域外联通。在伏羲神糯炎帝大九洲时代,东北亚就已经开始成为中华开拓美洲的中转站,操长江流域糯语的人们早已遍布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库页岛、北令海峡广大地区。

  《晋书·倭人传》:“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地多山林,无良田,食海物……男子无大小,悉黥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又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仲雍之后的吴国君主共23位,皆是仲雍的子孙,最后一位吴王夫差是仲雍第20代孙。因此,《晋书》所谓太伯之后,只是从君位继承关系来说的,如果从血统关系来说,则倭人应是仲雍之子孙,而仲雍才是倭人直接之祖。

  7世纪中期后,日本放弃倭人之号而改称日本,同时又以扶桑自名。扶桑是中华糯民的生命之树,贯穿于伏羲神糯炎黄时代的始终。“富士山”之名亦为“扶桑”而来。倭人“男子黥面文身”、“以蹲踞为恭敬”,“其死停丧十余日,家人苦泣不进酒食”以及“灼骨以卜,用决吉凶”等礼仪习俗与东夷人几无二致。今天的江南一带还存有这种风俗。日本民族的来源,最古老的应为糯民,“大和”也就是“大糯”、“大禾”,水稻;后糯民分化为夷,如淮夷、徐夷等;夷进一步分化后成为百越、百濮,细说起来就更多了。百濮好水,多向海洋,去了东南亚。在西南文明文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族称也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的概念,西南夷、西夷、南夷、昆明、蛮夷、和夷、百濮、百越、氐羌、东爨、西爨、乌蛮、白蛮、罗罗、摩些、卢蛮、金齿……层出不穷。所以有日本学者研究说日本民族来源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没有错,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说日本民族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的后代也没错,两者之间多有相通;是淮夷、徐夷的后代没错,古就有“浙商通倭”一说;说日本民族是徐福的后代也没错,历史凿凿;说是来源于中亚一带的游牧族也没错,因为他们也是长江流域糯民演化而来的游牧族,总之是万变不离其宗。

  吴太伯,亦作吴泰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自号“句吴”。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泰伯墓和泰伯庙今都在无锡梅村。

  根据上述历史记载,日本人应该是泰伯的二弟仲雍的后人,比起泰伯三让天下的贤德,如今的日本人只能称为仲雍的不肖子孙。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仲雍的不肖子孙似乎仍想蠢蠢欲动!中国真的要好好感谢日本,日本正尽全力迫使中华民族快速崛起!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8244

主题

9798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963
沙发
发表于 2016-4-21 14: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千世界 于 2016-4-21 15:33 编辑


  来自日本文献的移民证据我们还可以从日本找到大量证明这次移民的证据。因为自西汉到魏晋时代,不断有满口吴音的倭人来中国朝贡,并在中国人君王面前“自谓太伯之后”,显然当时的这些日本人都认定太伯为其始祖,认为日本民族与以太伯为开国君主的吴国是有血缘关系。太伯(或称泰伯)又是谁?太伯是中国历史中的圣人,他和二弟仲雍、三弟季历同为周太王公刘的儿子,太伯是大哥,按理他应当继承父位,但周太王却偏爱老三季历,想立他为王,为了避免让父亲为难,太伯和二弟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之后“自号勾吴”,建立了吴国。孔子很推崇太伯,所以常常说“礼乐失而求诸野”,并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抱负。根据《史记·周本纪第四》“夏后氏政衰,不稷不务,不密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的记载可见,在中国远古时代,华夏人像不密那样逃到蛮夷不仅是常有的事,而且是时髦的事。日本自称泰伯之后记载,在日本的史书中连连不断,南北朝时(1336—1396年),禅僧中岩修在《日本纪》中说:“国常立尊为吴太伯之后。”江户时代的大儒林罗山在他所著的《神武天皇论》一文中说:太伯逃荆蛮,……其子孙来筑紫,……是天孙降日向高千穗之谓耶?……神武四十五岁东征,……呜呼!姬氏之子孙(吴太伯本姓姬)可本支百世,万世为君矣,不亦盛哉!彼强大之吴,虽灭于越,我邦之宝祚,于天地而无穷,于是愈信太伯之至德。由此可见林罗山是很为此自豪的,可能认为自己就是太伯的子孙。和林罗山同时代的另一学者藤贞干在其《冲口发》一书中干脆主张吴太伯是神武天皇的父亲。再如日本人松下见林等根据《新撰姓氏录》中日本人的姓氏“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的记载断定:“此吴人来于我之始也”。


  来自中国文献的移民证据根据《三国志》等史书的记载可知,古代日本和吴国的风俗非常相似,也有“文身”、“断发”的风俗;另外,吴国人和越国人的祖先也被中原地区称为“倭人”。对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中国历史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确凿的记载。唐人编修的类书《翰苑》中引用有已经失传的《魏略》一书记载,日本 “其俗男子皆鲸面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晋书·倭人传》中则有“男子无大小,悉鲸面文身,自谓太伯之后”的类似记载。宋朝人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吴亡条》中说:“今,日本又云为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


  近代日本人对此问题的困惑对于大陆移民的后代建立“大和”的传说。实际上,自江户时代以来,渐渐地有些日本人似乎开始意识到:承认自己就是太伯的子孙似乎不太光彩,也不必以此证明日本也是文明之国。开始有人否认日本是太伯之后,据说:后醍醐之世,释圆月作《日本史》,以吴太伯为始祖,献其书于朝,诏焚弃之。见《蕉了子抄》。灵元主时,林恕撰《本朝通鉴》曰:“日本始祖,吴太伯之胤也。”源光国驳议曰:称曰尔吴之后,则神州大宝,不免为异域附庸,岂不悲哉。遂削之。这里提到的那个源光国明显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否认,因为他是日本历史上具有最强烈的民族意识的一个人物。他主持编纂的《大日本史》一书中甚至否认有卑弥乎等人存在,反正是中国史书中有关记载他认为不利于日本的,他都否认。这里我们虽然不能肯定说吴太伯就是天皇的祖先,但他的子孙确实是许多日本人的祖先。除了吴人,还有越人,可能也有不少因战争而流亡日本。据说越国被楚国灭亡之后,不少人流亡日本,日本本州岛北部,即日本海沿岸的越前、越中、越后三国就是越人的后裔建立的,这一问题待收集史料之后再探讨。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松下见林虽然反对“皇祖太伯说”,但却认为“夫差之前,吴不通日本,谨按《国史》及我诸书,有异域人向风慕义,来为臣民者,其氏族号蕃别。蕃别种类甚多,其中有松野氏,《新撰姓氏录》曰:‘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于我之始也。”令人不解的是,1928年日本出兵山东时,曾经叫嚣“我们从大陆上来,现在还向大陆上去”。他们也大概认定自己就是太伯的后代了,或者是徐福的后代。


  倭人中一部分,特别是日皇家族,乃我华夏吴人之后代。


一直被朋友称为小博士。其实就是书读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汉山网    

GMT-5, 2024-5-3 22:14 , Processed in 0.0632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